0755-23080616

从工作模式到加密机制:全面解读LoRaWAN协议

2025-03-28 10:03

分享到:

LoRaWAN协议作为一种专为物联网设计的低功耗广域网技术,不仅通过多样化的运作模式(Class A、Class B、Class C)满足不同场景的通信需求,还凭借其多层加密机制(网络层和应用层加密)为数据传输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,今天,围绕这两个层面一起来详细探讨

 

loraWAN组网结构

 

Class A:基础模式

双向通信:支持上行(设备到网关)和下行(网关到设备)通信

低功耗:设备大部分时间处于休眠状态,仅在发送数据后短暂开启接收窗口

接收窗口:设备在发送数据后开启两个短暂的接收窗口(RX1 和 RX2),用于接收网关的响应。

 

Class B:周期性模式

双向通信:支持上行(设备到网关)和下行(网关到设备)通信,增加了定期接收窗口

低功耗优化:设备在Class A的接收窗口之外,还会根据网关发送的信标(Beacon)定期开启接收窗口

同步机制:设备通过接收网关的同步信标(Beacon),与网络保持时间同步

 

Class C:持续接收模式

双向通信:支持上行(设备到网关)和下行(网关到设备)通信,下行时延最小。
高功耗:由于设备持续监听,功耗较高,适合有稳定电源支持的设备。
实时响应:网关可以随时向设备发送数据,无需等待设备上行消息触发接收窗口。

 

思为无线的LG1301-SE网关则专门设计用于LoRaWAN节点LN610,支持Class C协议,通过串行接口进行数据转发。它的设计优化了数据接收和发送的周期性,可以很好地应对需要较快响应时间的应用,如智能城市基础设施。
对于实时数据传输的需求,LG1301-PF网关同样能够高效支持,通过持续的数据交换,确保设备随时保持连接,满足Class C模式对实时性的要求。

 

思为无线loraWAN网关模块

 

LoRaWAN协议的加密机制

加密机制

LoRaWAN协议通过多层次的安全措施,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、完整性和抗篡改性。其加密体系基于AES-128算法,并结合多种密钥管理策略和安全协议,为物联网设备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。

 

密钥管理

LoRaWAN采用分离式密钥管理机制,通过预分配的应用密钥确保设备与网络服务器的安全连接,并在设备加入网络时生成网络会话密钥和应用会话密钥,分别用于网络层和应用层的数据保护。这种机制提高了系统安全性,同时增强了密钥管理的灵活性。

 

加密层级与数据保护

网络层加密:使用NwkSKey对数据包进行加密和完整性验证,防止篡改和窃听。

应用层加密:使用AppSKey对应用数据加密,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解析。

 

数据完整性与抗篡改

LoRaWAN使用消息完整性码(MIC)和重放保护机制,确保数据来源可信,防止篡改和重放攻击。MIC基于AES-128算法生成,确保数据完整性。

 

设备认证与密钥交换
LoRaWAN通过设备和应用唯一标识符进行认证,仅允许授权设备入网。采用安全的密钥交换机制,防止密钥泄露,提升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。

 

无论是LG1301-PF,还是LG1301-SE,思为无线的LoRaWAN网关都充分体现了LoRaWAN协议的优势,并提供了出色的性能和灵活的网络连接方案。